马拉松及相关运动的比赛是一项不断挑战自身极限,具有一定风险的运动项目。如果运动不当,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参赛者应身体健康,而且要有经常参加跑步锻炼或训练的基础。参赛者应在有资质的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并结合报告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确认是否可以参加马拉松及相关运动比赛。
在比赛中,因个人身体及其他个人原因导致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由参赛者个人承担责任。2021南昌马拉松组委会要求所有参赛者通过正规医疗机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体检(含心电图检查),并结合检查报告进行自我评估,确认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够适应于长跑运动,才可报名参赛。
声明:本届赛事路线、赛事饮水站、赛事厕所等设置不适宜轮滑使用者及其他特殊人群的参与,为充分保护您的人身安全,组委会有权终止上述人群的参赛资格。
参赛选手须持有效证件按照各项目的年龄规定进行报名,并保证提交的文件资料真实有效。请参赛者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及训练水平,选择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迷你欢乐跑和家庭跑中的一个项目报名参加。
马拉松10000人,半程马拉松10000人,迷你欢乐跑4000人,家庭跑1000人(2~5人/组);总计25000人。
1.个人报名可通过2021南昌马拉松官方网站www.nanchang-marathon.com、官方微信公众号或马拉马拉APP进行报名,每位报名者只能在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迷你欢乐跑和家庭跑中选择一项进行报名,不接受团体报名。
2.所有报名者须阅读并同意《参赛声明》、《报名须知》、《风险提示》后按要求如实填写所有报名信息并提交。
参赛者登录赛事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或马拉马拉APP→立即报名→阅读并同意赛事相关文件→报名信息填写并确认→提交完成→等待抽签结果。
1.中签者:需要在抽签结果公布后至9月29日18:00前完成缴费即可获得参赛资格,如未按时支付费用将被视为自动放弃本次赛事参赛资格。
2.未中签者:未中签者将进入后补状态,第一轮缴费结束后如有剩余名额,组委会将进行下一轮次抽签,请未中签者注意关注组委会短信通知和官网公告。
成绩达到以下标准的选手可免于抽签,直接获得参赛资格,具体执行办法为:
(一)报名马拉松、半程马拉松项目的选手:自2019年1月1日(含)—2021年9月8日(含)“中国马拉松”网站可查询到的成绩数据里,任意经中国田径协会认证为“A1类赛事”的马拉松成绩达到2021南昌马拉松直通标准;
马拉松项目成绩直通标准如下:
注:马拉松、半程马拉松直通不交叉,请如实填写报名成绩信息,以“中国马拉松”网站查询成绩为准。
(二)(2016年-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南昌马拉松任意组别参赛资格并且报名2021南昌马拉松任意组别的选手可直接获得2021南昌马拉松参赛资格。连续5年参赛的这部分选手在今年将拥有专属号码布。
(三)本届南昌马拉松,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项目共开放81个慈善名额,可通过公益报名通道进行报名。报名费每人600元,先到先得,报满截止。报名慈善名额的选手可直接获得参赛资格。慈善名额一旦确认不接受退款。慈善名额所得全部报名费用将捐献给官方慈善机构。
1.组委会为参赛者提供:参赛服、参赛包、号码布(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参赛者一大一小2张,迷你欢乐跑和家庭跑参赛者1张)、计时芯片(迷你欢乐跑和家庭跑参赛者无计时芯片)、电子参赛手册;
2.赛前组委会将通知参赛者登录赛事官方网站查询参赛号码;
3.参赛物品领取:赛前三天参赛选手需根据 2021南昌马拉松官网公告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前往指定地点领取参赛号码布、感应计时芯片、等竞赛物品。详情请参考《2021南昌马拉松领物须知》。
特别说明: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报名参加比赛,在赛前领取参赛物品时,须参赛者及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同时到场,并由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现场签署参赛须知和未成年人投保告知书,方可领取参赛物品并参加比赛;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报名参加迷你欢乐跑和家庭跑项目比赛须其监护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报名相同项目并全程陪同参赛,否则不予发放参赛物品且不能检录参赛。
1.参赛者须保证在赛前28天无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
2.领物时必须扫码出示由国务院客户端“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提供的14天行程轨迹,无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方可领物;
3.所有参赛者,领物时须提交赛前一周内的核酸阴性检测纸质报告方可领物参赛,所有参赛者必须签署《疫情防控承诺书》;
4.配合组委会完成防疫健康检查;
5.比赛当天参赛者需体温正常,集结时须科学佩戴口罩(比赛期间可不佩戴);
6.根据疫情防控的变化,服从组委会对防控要求的实时调整;
7.如因隐瞒或虚假填报信息而造成不良影响的,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并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8.所有的参赛者都须遵从南昌马拉松组委会的防疫要求,组委会将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如赛前疫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经评估赛事可能延期或取消。
竞赛物品领取、参赛信息等未尽事宜请及时留意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或拨打组委会电话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