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应在比赛开始报名之前或同时公布竞赛规程。赛事组委会应当按照竞赛规则、规程和实施方案组织赛事。竞赛规程至少应包括竞赛的名称、时间、地点、项目设置、赛事规模、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比赛路线、参赛资格、竞赛办法、奖惩办法、报名办法(健康、检疫要求)、关门时间、组委会联系方式等。其中部分项目关门时间建议为:马拉松:6小时至7小时;半程马拉松:3小时;10km:1.5小时。
(六)赛事组委会应保障参赛报名和参赛物品发放的顺畅。
1. 可为大众选手提供网上报名等多种报名方式。
2. 赛事组委会应为成功报名参赛的运动员配备号码布,号码布的背面应要求选手填写紧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
3. 赛事组委会应根据赛事规模科学安排大众选手领取参赛物品的时间和方式。
(七)赛事组委会应将赛事的实用信息(竞赛、交通、安保、医疗、卫生检疫等)于赛前向参赛选手、媒体、工作人员进行及时和全面的提供,应为参赛选手提供参赛手册(也可网上公布,自行下载学习阅读),至少应包括起终点分布图、起终点交通指南、赛道图以及赛道描述、补给站和洗手间分布介绍。
(八)赛事组委会须做好起终点以及沿线的安全及卫生检疫保障工作,对易发生危及公共群体的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须有应对预案。比赛期间,起终点以及沿线应有专门的安保人员维护秩序,同时应确保在比赛进行期间运动员通行的赛道区域没有与赛事无关的车辆通行。
起终点区域应选择交通便利、适合赛事相应规模的人员聚集和疏散的安全区域,组委会应制作起终点区域的详细布局图并严格控制可进入主席台区域人员。此外,组委会还须制定选手和观众的人流疏散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该方案需经当地公安部门认可。
1. 起点区域应使用明显的标志物进行标志,例如出发拱门,并根据不同竞赛项目的规模设置出发区。
2. 起点区应综合考虑仪式需求以及参赛选手的集结、存包、补给、医疗(检疫)、洗手间、垃圾处理等需求合理规划。
3. 终点物品发放区域应合理规划,确保选手能够有秩序领取完赛物品。
(九)组委会应详细准确记录每位参赛者的比赛成绩,并在赛事结束后48小时内尽快公布。具备条件可采用赛事信息系统提供成绩的实时查询服务。建议赛事组委会在主要点位和终点设置比赛录像,便于仲裁取证。
1. 赛事应使用合格的感应计时产品,至少在起终点、最远距离的折返点设置感应计时点。
2. 所有赛事均应至少向赛事关门时间内完成最长距离竞赛项目的选手提供奖牌和成绩证书,并在赛后将成绩证书及时提供给参赛选手(可网上公布,自行下载打印)。
(十)赛事组委会应根据赛事相关规定、赛道特点,在赛道起终点及沿途为运动员提供足够的饮用水。
1. 通常情况下,饮用水和饮料由组委会提供,但也允许运动员自备。组委会在赛道沿途应大约每5公里确保设置1个饮水/用水站或饮料站;确保水的充足供应。每个饮/用水站或饮料站须设指示牌,并在赛道适当的位置安排饮/用水或饮料桌便于运动员拿到。
2. 10公里以上的项目,饮水/用水站与饮料站应间隔配备,饮料站除饮用水外应至少提供运动饮料;超过25公里以上的项目,有条件的组委会还可提供能量补给品。
3. 每个饮料站、饮水/用水站应该根据该站点的途经运动员人数,为每名运动员提供至少250毫升的水,如气温较高或有较高的风险,应酌情增加各补给站饮水和用水量,同时可配备喷淋设施为运动员降温。
(十一)赛道起终点及沿途均应根据赛事规模配备洗手间,并配备垃圾回收设备或垃圾回收和服务,确保比赛结束后在起终点和沿途的路线上不遗留任何赛事废弃物。